身为独居者,我自然也会感到孤独。尤其是在新年、节庆、长假这些「属于团聚」的日子里,这种孤独感有时更明显。
有时候我也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,跟朋友一起庆祝节日。当下我可以融入,和大家一起笑、一起吃饭、拍照、寒暄。但离开之后,却常常感到一种「空空的闷闷感」。好像刚刚的热闹只是暂时的,甚至有点耗尽了我剩余的能量。
那如果一个人自己过节呢?我试过,确实也有孤独感,但和社交后的那种落差感不一样。自己一个人反而可以静下来,更真实地去面对这种节日感带来的情绪波动。
尤其是在新年、节庆、长假这些「属于团聚」的日子里,这种孤独感有时更明显。心理学上甚至有个词叫做 节日抑郁症,描述的正是这种节日期间反而更感到空虚、失落的情绪状态。
比如新年我也会回乡和家人团聚,可一旦面对亲戚,他们常常问的却是一些标准问题:
“工作怎样?”、“薪水多少?”、“几时结婚?”、“要不要去新加坡捞金?”……
这些问题我都只能笑笑回应,敷衍过去。
但我明白,我不能不回家。毕竟那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,是我精神归属的一部分。
我也试过在节日不回家。虽然孤独感依旧存在,但那种孤独反而让我更深入地了解自己。就像这篇 Marie Claire 的采访中,有人分享节日选择独处反而更贴近自我、治愈内心的故事,让我产生强烈共鸣。
我渐渐明白了:孤独感其实是人生的一个“常客”,就算你拥有伴侣、家庭、孩子,它仍然可能悄悄出现。知乎上也有读者 分享过类似体会,即便身边有人,也可能有深藏的空虚,关键在于自己如何面对与调适。
有人选择压抑这种孤独,以为不去想它就没事;但越压抑,越容易内耗,甚至陷入空虚,想去追逐更多新鲜感与刺激填补内在空洞。久而久之,这会成为一种心理负担。
我学会的,是试着和孤独做朋友。不是排斥它,也不是放大它,而是承认它的存在,并让它成为我更了解自己情感的一扇窗。
无论是独居、群居,是热闹的节日,还是平凡的日子,孤独都会出现。
它不是敌人,而是一种提醒:
你该回头看看自己了。